西安市,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陕西省辖地级市,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截至2021年底,全市下辖11个区、2个县,总面积10752平方千米(含西咸新区),常住人口(含西咸共管区)1316.30万人。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绕长安”之美誉 ,介于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2′—34°45′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
西安市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
历史沿革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周时期,西安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周厉王三十七年(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秦朝时期,建都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汉朝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千米。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灞桥区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贞观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自隋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至唐朝永徽五年(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千米,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长安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
五代时期,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朝初年,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朝时期,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清朝时期,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民国二年(1913年),西安属陕中道,民国三年(1914年),陕中道改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 。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宣布定西安为陪都 ,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 。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西安市下辖11个市辖区、2个县。
①阎良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东北部,东南西北分别与临渭区、临潼区、三原县、富平县相邻,总面积244.5平方公里。 2021年,阎良区常住人口30.73万人,户籍人口276461人。
阎良区,以古镇阎良得名。966年,临潼县阎良镇划归西安市,设立阎良区。航空工业发达,是集飞机设计、制造、鉴定、试飞、教学、研究于一体的著名中国航空城。
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2006年5月,西安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高陵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北部,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区、灞桥区,西连咸阳市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区域面积294平方千米。2021年末,高陵区常住人口45.75万人。
高陵区,素有关中平原白菜心之美誉。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周、秦、汉、唐,高陵又是京畿之地。2014年12月13日,设立西安市高陵区。2020年6月,高陵区被小康杂志评为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
地名由来--在周代,因邑南高卧奉正原,其状如陵而得名高陵邑。
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位于高陵区崇皇街道军庄村一组,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是集科普教育、艺术欣赏、交流研究、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式艺术展馆。
③临潼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之东,南接蓝田县,北接阎良区,西北接连咸阳市三原县,西接高陵区,东接渭南市临渭区,西南与灞桥区为界。介于东经109°05′49″—109°27′50″,北纬34°16′49″—34°44′11″之间,总面积915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末,临潼区常住人口68.13万人。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北京时间”的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就位于临潼区。
自周秦到汉唐,临潼一直为京畿之地,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境内历史遗产众多,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烽火戏诸侯发生地骊山,鸿门宴发生地新丰镇鸿门堡,中国第一位皇帝的陵寝秦始皇陵;唐玄宗和杨贵妃休憩之地华清池,西安事变发生地兵谏亭。
地名由来--临潼区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临潼区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避玉清昭应宫名,将唐时的昭应县改称临潼。临潼之称是因其城东、西有临、潼二河围绕而得名。
风景名胜
秦始皇兵马俑(AAAAA级)---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华清池(AAAAA级)---又名华清宫,包括原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皇家园林。华清宫,西距西安30千米,南依骊山,北面渭水,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邻。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建有离宫别苑。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唐宫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
秦始皇陵(AAAA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骊山风景区(AAAA级)---国家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保护区。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骊山自然景观秀丽,文物胜迹众多,有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遇仙桥、三元洞等众多景点。周、秦、汉、唐以来,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上古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西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
风味小吃
桂花醪糟---传统小吃之一,早在唐代就久负盛名,它是用特制的一种醪糟曲和糯米经加工制作而成。这种醪糟由于利用了温泉的“矿泉水”,同时选料精细,制作工艺考究,所以在色、味、汁上具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观其色,糟米清亮洁白,烧沸尽浮碗面;品其味,酒、甜淆合,味醇而香浓;验其汁,营养丰富,含糖分高,滴落桌上即成粘膜状。
④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东南以秦岭为界,与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柞水县相接;西以库峪河为界,与长安区、灞桥区毗邻;北以骊山为界,与临潼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接壤,总面积2006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常住人口49.54万人。约占西安市总面积的19.9%,距西安市区22千米。
蓝田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华胥的故里 ,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的原产地,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自古据秦楚大道,有“三辅要冲”之称,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蓝田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出土了上陈遗址、蓝田人遗址等古遗址,境内有净土宗祖庭悟真寺、水陆庵、王顺山、汤峪温泉等风景名胜。
地名由来---蓝田玉名列“四大名玉”,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故得县名蓝田。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玉玺即为蓝田水苍玉所制。
风景名胜
王顺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孝山”。“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这是诗人唱吟王顺山的名句,王顺山的奇特险峻被游人定位于“兼华山之险,具黄山之秀”。
水陆庵---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原是悟真寺的水陆殿,是当时举行“水陆大斋”、“水陆道场”的重要场所。明朝时,秦藩王朱怀埢用了5年多的时间,修为家庙。水陆庵大雄宝殿保存下来的3700余尊泥塑,被喻为“壁塑瑰宝”。
地方特产
蓝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此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流传千余载。
白皮松---蓝田县地处秦岭山区与关中平原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适合白皮松的繁育生长。境内拥有中国最大的天然白皮松连片纯林区和白皮松繁育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白皮松原产地和交易市场。2017年,蓝田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白皮松之乡”称号,合作共建“陕西蓝田白皮松研究院”,进一步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白皮松这一珍稀资源。
⑤灞桥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东部,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南与长安区为邻,西与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相连,北与高陵区为界,区域面积324.3平方千米。 2021年末,灞桥区常住人口为59.92万人。
夏、商,属古杜柏国管辖。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筑霸城(即芷阳宫),秦庄襄王因芷阳宫而置芷阳县,区境在其辖地。汉文帝九年(前171年),改芷阳县为霸陵县。三国时,魏改霸陵县为霸城县。南北朝时,北周在长安县东部设万年县,后将霸城县并入万年县。唐天宝七年(748年),改万年县为咸宁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咸宁县,将其辖地并入长安县。1955年1月,设立灞桥区。2020年6月,灞桥区被小康杂志评为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
地名由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建桥以图东进,故称“灞桥”。 1955年1月,设立灞桥区。
半坡遗址,位于灞桥区红旗街道半坡村北侧浐河东岸二级阶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主要遗存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还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等。遗址分为居住、墓葬和制陶作坊三区。该遗址是中国首次大面积揭露的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为研究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内涵和性质,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位于灞桥区水安路368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以白鹿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出白鹿之仓民俗文化园区、白鹿仓文博园、白鹿游乐园、航空飞行营地、温泉房车营地、运动体验营地。
鲸鱼沟竹海景区,位于灞桥区白鹿原狄寨风光路南西车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是一个休闲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综合园区。
⑥未央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安主城六区之一,位于西安市区北部,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区境东至灞河,与灞桥区为邻;西依漆渠河,与咸阳市秦都区交界;南隔龙首北路,与新城区、莲湖区毗连;北临渭水,与高陵区、咸阳市隔河相望;西南部与雁塔区、长安区接壤。介于北纬34°1450"—34°2622",东经108°4708—109°0221"之间,总面积264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未央区在地区常住人口158.83万人。
未央区名源自境内大汉皇宫未央宫,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秦、汉、唐等11个王朝建都未央,区域古遗迹数量之多、面积之大、价值之高为全国区县之最 。其中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三大遗址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张骞先后两次从这里出发,凿通“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外通商和大范围国际交往的大门,使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风景名胜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处,咸阳市东南15千米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199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汉长安城---大汉帝国的首都,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的中心,是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华夏文明主体起源最重要的历史地标 。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大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千米,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千米的60%,占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未央宫---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⑦莲湖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西北部,东与新城区接壤,西和北与未央区相连,南与碑林区、雁塔区毗邻,区域面积38.5平方千米。2021年,莲湖区常住人口102.93万人。
莲湖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皇城、宫城所在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时,隶属内史。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时,隶属长安县。1955年1月,设立莲湖区,隶属西安市。1960年5月,撤销莲湖区。1962年7月,恢复莲湖区名。1966年11月,更名为红卫区。1972年4月,恢复莲湖区名。 2020年10月7日,莲湖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201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五强区。
地名由来--莲湖,因明代秦王朱樉在此凿湖注水、广植莲花而得名。
清真大寺,位于莲湖区化觉巷,是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本地人称其为东大寺,是中国四大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是一座中国古典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结合的中国殿式古建筑群。现存大清真寺属于明清建筑风格,占地12300多平方米。1988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是莲湖区文化馆,2008年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安广仁寺,位于莲湖区西北一路152号,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皇帝来陕西巡视时,转拨款敕建。广仁寺是包括达赖和班禅等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朝觐路过陕西的行宫,因此又称“喇嘛寺”。寺院内供奉有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祖十二岁等身像之一、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千手观音,拥有中国唯一的精品千佛殿,同时也是文成公主在长安的奉地。
⑧新城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东北部,东与灞桥区毗邻,南与碑林区、雁塔区毗邻,北与未央区接壤,西与莲湖区相连,区域面积为29.98平方千米。 新城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3度。 2021年,新城区常住人口62.25万人。
新城原名叫“王城”;辛亥革命时期,更名为“新城”。在周秦汉时期,新城曾是京畿重地;在盛唐时期,辖区的大明宫是号令全国的权力中心;在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是西北的行政指挥中枢。 2021年10月,新城区被小康杂志评为“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
地名由来---新城原名“王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次子朱樉秦王府所在地,当时的秦王府非常豪华富丽,被人们称为王城。清朝初期由于是八旗军的驻防地而被称为“满城”,后因辛亥革命时期民国陕西省政府搬迁至此而更名为“新城”。
风景名胜
大明宫旅游景区,位于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延续了唐代大明宫的历史格局,主要建设有唐文化主题公园、考古主题公园等区域,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景观和展示唐朝政治文化的场所。
⑨雁塔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军区、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城区南部,东邻浐河与灞桥区相望,西部、南部与长安区接壤,北以二环路、防洪渠为界,分别与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为邻 ,总面积152平方公里。2021年,雁塔区常住人口208.66万人,户籍总人口143.15万人。
雁塔区,因境内有建于唐代的大雁塔而得名。民国34年(1945年),设第九区。1954年,撤销第九区,设雁塔区。雁塔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雁塔是全国科教文化旅游名区。有大中专院校34所,千人以上的全日制高校22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55个、各类科技人才14万人。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兴善寺、青龙寺等众多名胜古迹和旅游景区。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现存的一千一百余首曲目中包含了部分与唐代大曲、唐宋燕乐曲、教坊大曲等唐宋音乐同名的曲目,反映了西安鼓乐严格继承唐宋音乐的状况。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两种。是西北黄土高原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样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曾流传至中原和沿海一带,影响和孕育了数十个地方剧种。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关中是我国建筑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受环境气候以及传统耕织观念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营造布局紧凑,土木结构,卯榫框架,科学合理,具备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关中传统民居营造内涵丰富,石雕、木雕、砖雕、影壁、檐廊、花窗等,手法多样,造型灵动,具有特别的艺术创造。2006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古城西安的象征。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塔身之外。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自然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坐落于西安市长安南路88号舟形环岛,占地103亩,2008年建成开放,建筑呈星球和月牙形,犹如“日”和“月”,蕴含“日月同辉”,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陕西自然博物馆由“三馆两院一区”组成,即自然展馆、肯尼斯·贝林展馆、科学探索中心(在建)、穹幕影院和5D动感影院,以及室外科普体验区。
特产美食
肉夹馍---腊汁肉夹馍,西安著名小吃。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回味无穷。腊汁肉历史悠久,闻名中国,配上白吉馍,有着中式汉堡的美誉。
羊肉泡馍,不仅烹制精细,而且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却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更是回味无穷。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米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作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烤饼的面必须是死面,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香菜、黄花菜、黑木耳、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
陕西凉皮,历史悠久,相传源于秦始皇时期。一般分为四种:汉中米皮、秦镇米皮、麻酱酿皮和岐山擀面皮。麻酱酿皮的主要材料有凉皮,辅料有醋、盐、味素、辣椒油、芝麻酱等,其味道香甜可口,属于陕西菜。在陕西农村,也有用小麦面蒸凉皮的,农村人一般叫酿皮。
⑩碑林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东南部,东与新城区接壤,西与莲湖区相连,南与雁塔区为邻,北与新城区、莲湖区相接 ,区域面积23.37平方千米。 2021年,碑林区常住人口76.96万人。
碑林区,因金石宝库“碑林”而得名。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隶属杜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年),隶属万年与长安两县。1955年1月,设立西安市碑林区。1960年5月20日,撤销碑林区。1962年7月1日,恢复碑林区。1966年1月,改名为向阳区。1972年4月,复名为碑林区。 2022年5月,碑林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⑪长安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市南部,东临蓝田县,南接宁陕县、柞水县,西与鄠邑区、咸阳市接壤,北和雁塔区、灞桥区为邻,区域面积1583平方千米。 2021年,长安区常住人口111.1万人 。
长安自古为京畿之地。夏,属雍州。商,属骊戎。西周时,文王、武王先后在此建都,史称丰京、镐京。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2002年7月22日,撤销西安市长安县,设立西安市长安区,以原长安县行政区域为长安区行政区域。2019年12月6日,长安区被评为2019年全国百强县(区)。2020年4月,长安区被评为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地名由来--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华严寺塔,位于长安区少陵原畔华严寺内,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中国佛教重点寺院 ,华严寺内现存两座古塔,在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岭野生动物园,是AAAA旅游景区,位于长安区滦镇,展出以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为特色,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共200多种、6000余头只野生动物,是集野生动物移地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园林。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长安区五台古镇南五台山路1号,是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展示、传承为主的大型博物院。
翠华山景区,是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长安区太乙宫镇翠华山,由天池山崩科普区、甘湫池森林健身区、翳芳湲生态休闲区三部分组成,集山、石、洞、水、林等景观为一体,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⑫鄠邑(hù yì)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原称鄠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南以秦岭主脊与安康市宁陕县相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北临渭河与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隔岸相望,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末,鄠邑区户籍总人口60.4万人。
鄠邑地近古城长安,古为京畿之地,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25处,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公社时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并进行农业生产。夏为有扈氏方国,商为崇国,先秦称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后置鄠县。鄠邑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围棋之乡。
地方特产
风景名胜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市西南鄠邑太平峪以内。距西安44千米、咸阳60千米,总面积6085公顷。公园有石门子、月宫潭、石船子、黄羊坝、桦林湾五大景区近百个景点。太平森林公园所处地貌为秦岭中山地。整个区域高差悬殊、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沟谷连绵、多瀑布、急流和险滩,形成了丰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观。园内有石门、黄羊坝、月宫潭、桦林湾、秦岭梁五大景区。公园于2004年12月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2009年8月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7月经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⑬周至县:隶属陕西省西安市,地处关中西部,东与鄠邑区为邻,南和宁陕、佛坪县相连,西与眉县、太白县相接,北同扶风、武功、兴平市和杨陵区相望。介于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之间,总面积2974平方千米,距西安市区68千米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常住人口55.99万人。
周至建县两千余年,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南依秦岭,北濒渭水,素有“金周至”之美誉,是西安的西大门。周至自然生态良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首批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周至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道教文化发祥地“天下第一福地”老子讲授《道德经》的楼观台,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和隋代佛舍利而扬名海内外的仙游寺,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大儒李二曲等人文史迹。周至是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荣获“中国猕猴桃之都”“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周至猕猴桃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列为中国猕猴桃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和西安主要的蔬菜供应地。
地名由来---周至县原名盩厔县,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盩厔(周至)县名沿用2000余年,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1964年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改为周至县。
风景名胜
中国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规划面积33.04平方千米,规划建设12.04平方千米生态保护区、11平方千米道文化展示区、10平方千米现代农业观光区三大板块,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5A级景区。
周至猕猴桃---产于陕西周至的猕猴桃,周至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品种多样,其鲜果及加工品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周至猕猴桃取得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
周至猕猴桃荣获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国家质检总局认定周至县为全国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全国60%猕猴桃鲜果产自周至,在全国80%的猕猴桃果干产自周至,2013年陕西周至猕猴桃获“中国航天事业支持商”冠名权,并借助航空技术优势,开展猕猴桃太空育种实验。
浆水面---陕西关中一道独特的夏令食品,几乎家家会做,人人都吃。浆水面美味可口,而且制作简单。面条的种类捞、压、拉的均可,沤制浆水是做面的关键。制作浆水,即将新鲜芹菜、白菜等蔬菜的叶子在开水中烫过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封好罐口,一周左右经乳酸菌的作用即有浓酸味,并有淡淡的清香,这时浆水即可取用。做面时,将浆水舀入锅中,根据酸味的浓度酌量加入适量的清水,待煮沸后,放入葱花、香菜、盐、辣椒等调味品,若能放在冰箱中冷藏待凉,效果最佳。
西安市位置境域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介于东经107°40′—109°49′,北纬33°42′—34°45′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华州区、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千米,南北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
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0℃~13.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2℃~0.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3℃~26.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4~719.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1~2114.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
历史文化
方言---盛行于关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戏剧---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鄠邑区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风景名胜
截至2021年,西安境内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大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是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
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
大明宫: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大明宫是东方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未央宫: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央宫遗址又称西宫,刘邦称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使用时间达360多年。
秦始皇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华清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华清池亦名华清宫,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
大唐芙蓉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大唐芙蓉园是首家唐文化主题公园,拥有全球幅宽最大的水幕电影,是国内最长的唐文化长廊。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
西安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总周长13.74千米。有主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
西安碑林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一级博物馆。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是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
骊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周、秦、汉、唐以来,骊山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
翠华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传说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而得此名。
曲江海洋世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由海豚表演馆、海洋科普馆、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水下大观园五部分及配套的服务设施组成。
秦岭野生动物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点位于秦岭北麓浅山地带,是集野生动物移地保护、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项目。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博物馆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
西安半坡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西安世博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广运潭,园区总面积6270亩。
大唐西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唐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项目。
汉城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
楼观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号称“天下第一福地。其中大秦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biá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
秦镇凉皮---已有2000余年历史,秦镇本地传说在秦始皇时期已经开始有凉皮,为皇朝供物。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主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成糊状,平铺在多层竹笼内,旺为蒸熟,做出的凉皮筋、薄、细、软,具有独特风味。
锅盔---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
葫芦头---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馍有相似的地方,即同为掰馍,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猪肠。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
甑糕---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糕类早点食品。以糯米、红枣为原料,相间叠放,铺三四层。用大、小火蒸熟。色泽鲜艳,红白相间,粘甜味美。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
荣誉称号
电话:029-88196777
座机:13152497141
邮箱:2217196171@qq.con
地址:陕西西安市高新区高新路